扬州航运经济高速增长
2025年上半年,长江扬州段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数量达到789艘次,同比增长50.3%,货物吞吐量同步攀升至732万吨,增幅达37.1%。这一组跃动的数字,如同江面上升腾的浪花,直观映射出区域航运经济的蓬勃活力。若将时间轴拉长至1-8月,港区航运经济更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显示出扬州作为长江黄金水道重要节点的战略价值正在加速释放。

基础设施扩容:泊位开放激活港口潜能
支撑船舶吞吐量激增的关键,是港口硬件设施的持续升级。上半年,扬州水运口岸新增2个正式对外开放泊位和5个临时启用泊位,相当于为长江航道增添了"临时停车位"和"固定泊车区"。这种弹性配置显著提升了港口资源利用效率,如同拓宽高速公路车道后,车流通过能力自然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扬州港沿江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数量同期达到647艘次,货物吞吐量608万吨,同比增幅分别高达50.8%和31.0%,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形成与长江扬州段数据的双印证。

绿色航运转型:岸电使用量翻倍增长
在数量增长背后,质量提升同样引人注目。上半年扬州沿江港区船舶岸电使用量突破99万度,同比增长115%,服务船舶1.18万艘次。这意味着平均每艘靠泊船舶减少约84度电的柴油发电消耗,相当于每艘船少排放200公斤二氧化碳。这种"以电代油"的模式,如同将燃油汽车更换为新能源车,不仅改善了港区空气质量,更塑造了"绿色港口"的品牌形象。海事部门数据显示,岸电使用艘次同比增长62%,反映出航运企业对环保措施的积极响应。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港航一体化平台显效
增长动能的核心来自政策创新与数字化改革的叠加效应。扬州海事部门全面推广的港航一体化协调服务平台,如同为航运业装上了"智能导航系统",实现了船舶调度、货物申报等环节的线上协同。这种"数据跑路代替人工跑腿"的变革,使得一季度进出港船舶同比增长9.3%的同时,货物吞吐量同步提升9.1%。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航行船舶增速远超整体水平,暗示对外开放政策对外贸运输的显著拉动作用。

区域经济镜像:航运数据背后的产业逻辑

将航运数据置于宏观经济背景下观察,50%以上的增速绝非偶然。扬州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兼具"黄金水道"与"运河走廊"的双重优势。船舶流量激增直接反映了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加速,以及新能源设备、机电产品等区域特色外贸商品的出口增长。货物吞吐量中近三分之二为国际航行船舶贡献,凸显出扬州在"双循环"格局中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节点作用。

展望未来,随着泊位扩容效应持续释放、绿色航运标准逐步提高,以及智慧口岸建设深入推进,长江扬州段有望形成"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航运新格局。对于航运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更低的等待成本和更高的周转效率;对地方政府来说,则是提升港口经济能级的重要契机;而贸易公司和经济分析师则可从这些"水上经济脉搏"中,捕捉区域产业发展的先导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