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农商银行精准滴灌科创企业
在长三角经济带的璀璨版图上,扬州正以千年文化底蕴为基石,向科创名城的目标稳步迈进。这座城市的转型之路上,金融活水如同血脉般滋养着创新沃土,而扬州农商银行作为本土金融机构的中坚力量,以精准滴灌的姿态,为科创企业成长构建起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体系。
创新产品破冰融资坚壁
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的特性,常使其陷入"技术值钱、贷款无门"的困境。扬州农商银行直击痛点,推出差异化金融方案——例如针对江苏汉昇线缆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发放的全市首批600万元"苏创融"贷款,犹如雪中送炭,直接推动企业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张。更值得关注的是,该行参与扬州市财政局主导的"产业科创贷"项目,通过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与四级担保体系(市级+省级再担保+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银行)的联动,将单家企业授信额度提升至3000万元,且采用"免抵押、纯信用"模式,相当于为科创企业配备了一把打开资金链枷锁的金钥匙。

这种创新并非孤立案例。当某充电科技公司因研发投入巨大导致担保不足时,金融机构通过梯度支持体系,以"理论授信空间测算+技术专利评估"的复合风控模型,成功为其输血。扬州农商银行正是通过这类场景化金融工具,将冰冷的信贷条款转化为有温度的生长助力。
顶层设计构建科技金融生态

翻开扬州农商银行的战略蓝图,"科技金融"被置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该行通过"研、联、创"三维布局,展现出系统化服务能力:在"研"的层面,集中全行科技火力攻克业务痛点,例如开发线上化审批系统,将传统需两周的贷款流程压缩至72小时;在"联"的维度,与政府科技局、工信局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精准定位"613产业体系"中的潜力企业,如同为科创森林安装GPS定位系统;而在"创"的领域,则持续迭代"绿色金融+科创"的复合产品,将信贷资源向先进制造、清洁能源等领域倾斜。

这种生态化运作模式产生乘数效应。以某铸造企业获得500万元"产业科创贷"为例,资金到账后不仅激活了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更带动上下游5家配套企业同步升级,形成"一贷兴一链"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该行科技贷款余额年增速连续三年超3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政银协同放大政策红利
在扬州建设科创名城的宏观叙事中,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协同堪称经典范本。扬州农商银行主动嵌入市级战略,成为政策落地的"金融转换器":当政府推出"科创企业白名单"时,该行配套制定"三快三低"服务标准(快审批、快放款、快响应;低门槛、低利率、低担保),让政策红利从文件条款变成账户里的真金白银。
这种深度协同还体现在风险共担机制的创新上。通过市级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兜底,银行放贷顾虑大幅降低,相当于政府用"风险准备金池"为银企双方架起信任桥梁。某生物医药企业主感慨:“过去专利技术在银行眼里是’空中楼阁’,现在却能换来实打实的信贷额度。”

绿色金融描绘双碳未来
随着"双碳"战略推进,扬州农商银行将科创支持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在光伏组件、节能装备等领域,该行创新"碳减排挂钩贷款",利率水平与减排量直接挂钩——企业每减少1吨二氧化碳排放,贷款利率下调5个基点,用经济杠杆撬动环保投入。这种设计既满足科创企业的资金需求,又引导技术研发向绿色化转型,实现"贷"动创新与"贷"动减碳的双重价值。

扎根地方的经济共生之道
从发放首批"苏创融"到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扬州农商银行的实践揭示出区域性银行服务科创的独特优势:比大型银行更懂本土产业脉络,比风投机构更具资金稳定性。正如该行负责人所言:"我们不做锦上添花的旁观者,要当雪中送炭的同行者。“这种定位使其在扬州科创企业中的渗透率达到78%,成为名副其实的"企业成长合伙人”。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扬州科创名城建设的每一步都烙刻着金融赋能的印记。当科技型企业在实验室攻克技术难关时,在车间调试智能设备时,在拓展市场疆域时,背后总有像扬州农商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以专业服务将金融活水引入实体经济毛细血管,共同书写着"古城焕新"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