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民生>正文

扬州法院夏季攻势兑现1800万执行款

时间:2025-07-01作者:小碗阅读:7分类:社会民生

  扬州法院夏季攻势兑现1800万执行款

  近日,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与七家基层法院联动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执行案款集中发放仪式,单笔最高执行案款达1500万元,引发《扬州日报》等多家媒体聚焦报道。这场名为“夏季攻势2025”的专项行动,是扬州法院“小标的 大民生”专项执行的重要一环,旨在向失信行为亮剑,将法律文书上的“白纸黑字”兑现成群众手中的“真金白银”。

  专项行动亮剑失信:从“法律白条”到“民生红包”

  在扬州市中院主会场,一位丁先生收到执行款到账通知的瞬间,成为这场活动最生动的注脚。此次集中执行周行动聚焦追索劳动报酬、民间借贷、抚养费等涉民生案件,发放总金额超1800万元。若将这笔资金比作“司法活水”,其流量足以灌满30个标准游泳池,而单笔1500万元的最高案款,则相当于为一家中小型企业注入救命现金流。执行局局长宋晓波在通报中强调,这类“小标的”案件往往涉及群众最急迫的生存需求,法院通过查封、扣押、失信曝光等组合拳,让“老赖”无处遁形。

  媒体视角下的司法温度:镜头记录权益兑现时刻

  《扬州日报》记者黄静在现场观察到,案款发放仪式采用“主会场+基层联动”模式,犹如一场司法系统的“集团作战”。现代快报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扬州法院已累计发放执行款27.19亿元,这个数字接近扬州市年财政收入的5%,背后是13471件案件的执结成果。媒体特别关注到,广陵区法院曾作为2021年集中发放活动的主会场,此次则形成全市多点开花的局面,显示出执行机制的常态化升级。有评论称,这种公开透明的发放形式,既是对胜诉当事人的庄严承诺,也是对潜在违法者的震慑教育。

  数据背后的执行革新:从“马拉松”到“冲刺跑”

  对比历史数据可以发现,扬州法院的执行效率正经历显著提升。2021年全市法院受理首次执行案件18594件,而“夏季攻势2025”通过集中攻坚,将分散的执行力量拧成一股绳。法律从业者特别注意到,此次活动创新采用“执行周”模式,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办案惯性,通过两级法院协同、媒体全程跟踪,形成“1+7>8”的聚合效应。正如一位参与报道的媒体人所言:“当镜头对准领款人颤抖的签字手,司法正义便有了最直观的温度计。”

  长效机制构建:让“夏季攻势”成为“四季常青”

  值得关注的是,扬州法院并非首次开展此类行动。早在2021年11月,全市法院就响应最高法统一部署举行过集中发放活动。而此次“夏季攻势2025”的命名本身,暗示着执行工作已从阶段性动作转化为年度重点项目。法律界人士分析,这种“媒体曝光+集中执行”的组合策略,实际上构建起“舆论监督-信用惩戒-权益兑现”的闭环体系。对于公众而言,最直接的感受是:过去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拿到的执行款,现在通过专项攻坚得以加速到位。

  站在2025年年中回望,扬州法院这场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执行行动,既是对“切实解决执行难”改革的阶段性答卷,也是司法为民理念的具象化实践。当27.19亿元这个庞大数字被分解到每笔抚养费、每份农民工工资时,其所承载的已不仅是经济价值,更是法律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刻度与温度。

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