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聚焦>正文

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全球绿色转型的核心赛道,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尤为活跃

时间:2025-06-30作者:晓晓阅读:12分类:本地聚焦

  双良节能成立扬州光伏新公司

  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全球绿色转型的核心赛道,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尤为活跃。近日,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良节能”)联合其他企业在扬州成立了一家名为“扬州宏辉能源有限公司”的新实体,标志着其在光伏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这一动作不仅反映了双良节能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野心,也为投资者和行业观察者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新公司的核心架构与业务蓝图

  扬州宏辉能源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为杜建桥,其经营范围明确聚焦于光伏设备及元器件的制造与销售,同时涵盖电子专用材料的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从股权结构来看,该公司由双良节能的全资子公司江苏双良战新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与其他合作伙伴共同持股。尽管具体投资规模尚未公开,但结合双良节能在新能源领域的历史动作——例如2023年6月开工的25GW大尺寸光伏硅片项目(总投资25亿元)——可以推测,此次合作可能延续了其“重资产投入、规模化扩张”的路径。

  战略意图:垂直整合与区域协同

  双良节能此次布局扬州,并非孤立行为。扬州作为长三角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拥有成熟的制造业基础和便捷的物流网络,而当地政府近年来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政策也颇具吸引力。新公司的业务范围与双良集团现有的光伏硅片、组件及绿电制氢系统布局高度互补,暗示其可能通过垂直整合降低供应链成本,同时增强对关键原材料(如电子专用材料)的掌控力。用产业链的视角比喻,这类似于“从种植小麦到烘焙面包”的全链条覆盖,既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波动风险,又提升了利润空间。

  行业影响:光伏赛道竞争升级

  当前,中国光伏行业已从“产能竞赛”转向“技术+生态”的双维度较量。双良节能通过合资公司切入设备制造领域,可视为对隆基、通威等头部企业的一种回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公司涉及的电子专用材料制造(如光伏银浆、封装胶膜等)属于高附加值环节,其技术门槛相当于“芯片行业的光刻胶”,若能突破,将显著提升双良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此外,合作方江苏新霖飞集团的参与(曾与双良共同投资硅片项目)可能带来资源共享优势,类似“拼车出行”模式,分摊研发与市场开拓成本。

  投资者关注点:短期与长期的价值逻辑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一动态需从两个层面评估:短期看,新公司的成立可能带动双良节能股价的波动,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后续产能落地情况;长期则需观察技术转化效率——例如,若电子材料业务能在2024年实现量产(参考硅片项目投产时间表),或将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行业分析师提醒,光伏设备制造领域的毛利率普遍低于下游电站运营,因此双良需平衡“规模效应”与“利润率”之间的天平,避免陷入“增产不增收”的陷阱。

  管理启示:跨界合作的共赢范式

  对于企业管理者,此次合作展示了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的一种可行路径:通过设立专业子公司聚焦细分领域,同时引入战略伙伴弥补资源短板。双良节能的全资子公司江苏双良战新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在此扮演了“孵化器”角色,既能隔离风险,又能灵活调配资金。这种模式特别适用于技术迭代快的行业,其核心逻辑类似于“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确保每个篮子都有专人看管”。

  随着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中国新能源企业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双良节能此次落子扬州,既是对自身产能版图的补充,亦是对行业未来趋势的一次押注。其成败关键,或将取决于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能否形成“1+1>2”的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