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研支团十三年接力支教:用青春点亮深山孩子的未来
在贵州省镇宁县马厂镇木厂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的欢笑声与冬日的阳光交织在一起。近日,扬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冬日游园会”活动,为这所深山小学带来了温暖与活力,同时也为该校研支团十三年的支教历程画下了一个闪亮的注脚。这场活动不仅是简单的游戏集合,更是一场承载着教育初心与使命的庆典——从2013年首批队员踏入贵州山区至今,80名志愿者接力奔赴,用青春书写了跨越4000余天的支教故事。

从三小时山路到教育坦途: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
“第一次去木厂小学时,我们手脚并用走了三小时山路,鞋底沾满泥泞,掌心全是汗。”八年前第17届研支团团长陈晨的回忆,如今已成为衡量变迁的标尺。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昔日的崎岖山路已变成平坦通途,而更深刻的改变发生在教室里:从最初仅有基础文化课的教学,到如今建成涵盖音乐室、图书室、计算机室的现代化教学空间,累计投入400余万元的教学器材让深山孩子也能触摸世界。游园会现场,剪纸艺术区的孩子熟练地剪出“福”字图案,这是研支团开发的70余项特色课程之一。正如志愿者李老师所说:“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资,更是一套打破山野界限的教育生态链。”

游园会里的教育密码:第二课堂的十年探索
活动现场设置的“植物多样性体验区”吸引了众多孩子围观。研支团成员以“溯源—守护—播种”为主线,通过显微镜观察叶片脉络、亲手栽种绿植等环节,将生态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这种沉浸式教学正是研支团“第二课堂”体系的缩影。十三年来,志愿者们开发出“小小国旗班”“芦笙拜月”等融合民族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课程,累计开展素质拓展教学6000余课时。在“创艺家”手工展台前,五年级学生小芳骄傲地展示着自制的布依族纹样陶艺:“志愿者老师说,我们的传统手艺和城市里的3D打印一样酷!”

数字背后的温度:14000人次的生命联结
当游园会的拔河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场边一位身着民族服饰的妇女悄悄抹泪。她是木厂村村民韦大姐,她的三个孩子都曾是研支团的学生。“大女儿现在在县中学名列前茅,总念叨要考扬州大学。”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据统计,研支团的服务已覆盖镇宁县6所少数民族村小,累计惠及学生14000余人次。在心理健康诊疗区,新一届研支团团长小王正在记录学生的绘画分析:“我们发现超过60%的孩子在‘未来树屋’画作里添上了大学校园的细节——这就是支教最珍贵的反馈。”

青春契约的延续:从7人到80人的信仰传递
夜幕降临时,研支团成员与孩子们共同点燃了象征十三年历程的烛光。从最初每年选拔7人团队,到如今已派遣80名志愿者,这支队伍始终保持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传承模式。第25届成员在五四期间组织的“青春荣光”主题活动中,曾邀请往届志愿者通过视频连线分享心得。屏幕上第19届成员张雪峰哽咽道:“在木厂小学教过的孩子去年给我寄了结婚请柬,说‘老师您坐过的讲台现在是我弟弟的课桌’。”

游园会的尾声,全体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唱起了改编自布依族民谣的《种太阳》。歌声飘过新修的校舍、掠过满载图书的走廊,最终消散在远山的雾霭中。而站在十年支教成果展板前的现任校长这样总结:“这些年轻人用十三年的时间证明,教育不是一场孤独的苦旅,而是无数双手共同托举的黎明。”此刻,悬挂在游园会入口处的横幅微微晃动——那上面写着研支团十三年未变的誓言:“让每个明天都比山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