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聚焦>正文

扬州以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为主航道

时间:2025-07-10作者:小磊阅读:74分类:本地聚焦

  扬州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近年来,扬州以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为主航道,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从省级研发中心数量跃居全省前列,到“613”产业体系的加速成型,这座千年古城正以创新为笔,描绘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创新引擎全速运转:企业研发能力跃升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扬州的企业正成为长三角地区不可忽视的科技力量。2024年,全市新增省级企业研发中心59家,总量达407家,分别位列全省第五和第四。这一数据背后,是扬州企业对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相当于每年新增近60个“创新实验室”,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以传统制造业为例,通过研发中心的赋能,许多企业实现了从“代工生产”到“自主设计”的跨越,如同老树发新芽,焕发出全新活力。

  产业生态“造林计划”:613体系初具规模

  扬州提出的“613”产业体系(聚焦六大主导产业、十个重点产业链、三大未来领域),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这一体系如同精心规划的“创新森林”: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抽枝展叶”,如汽车零部件产业向新能源方向转型;新兴产业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已“连片成林”;未来产业如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则如“雨后春笋”快速萌芽。例如,DeepSeek与扬州合作的智能交通项目,通过AI优化信号灯控制系统,将主干道通行效率提升了20%,成为科技赋能城市治理的典范。

  政府搭台,产学研共舞

  在7月8日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扬州市委组织部、科技局等多部门联合宣布,将围绕“四个着力点”冲刺“十四五”目标,特别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打头阵”。这种“政府+企业+高校”的协同模式,如同为创新列车铺设了多条轨道:市场监管局简化专利审批流程,数据局开放工业大数据平台,高校科研团队直接入驻企业解决技术痛点。据统计,2024年扬州产学研合作项目数量同比增长35%,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0亿元。

  数据背后的城市竞争力

  如果将扬州的创新成果量化,可以看到一组硬核指标: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7件,超过长三角平均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突破48%;

  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均增长率连续三年保持在25%以上。

  这些数字并非冰冷的概念——它们意味着更多高附加值岗位的创造、更低的单位能耗,以及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话语权的提升。例如,某本土光伏企业因掌握钙钛矿电池核心技术,产品溢价能力较同行高出15%。

  未来:从“跟跑”到“领跑”的野心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的节点,扬州显然不满足于现状。根据规划,到2025年末,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将突破500家,新兴产业产值占比目标锁定60%。更值得关注的是,扬州正将创新资源向“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倾斜,计划建设3个跨区域产业创新联合体,把地理位置的“中心优势”转化为技术辐射的“枢纽优势”。

  对于投资者而言,扬州已不仅是“宜居之城”,更是“宜创之地”;对科研人员来说,这里提供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通道;地方政府则从中看到了“创新驱动转型”的可复制经验。正如一位受访企业家所言:“在扬州,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法则。”这场由科技引领的产业变革,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