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聚焦>正文

江苏省扬州市以“产业科创名城”为发展定位

时间:2025-07-10作者:小雅阅读:84分类:本地聚焦

  扬州打造产业科创名城新样本

  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以“产业科创名城”为发展定位,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这座兼具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创新活力的城市,正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在长三角区域竞争中崭露头角。从研发投入的跨越式增长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式突破,扬州用一系列硬核数据和发展案例,诠释了“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深刻内涵。

  研发投入突破200亿:创新驱动的“强引擎”

  2022年,扬州全社会研发支出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这一数字不仅是量的飞跃,更是创新能级跃升的标志。如果将研发投入比作城市创新的“燃料”,扬州近年来持续加码的科技投入,如同为发动机注入了高性能燃料——在“613”产业体系(即6大主导产业、13条优势产业链)建设中,这些资金精准流向微电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关键领域,形成“研发—转化—产业化”的良性循环。市科技局数据显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突破128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企业达1498家,这些企业如同创新森林中的“乔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生长。

  产业与科创的“双向奔赴”

  “让产业需求反哺科技突破”是扬州探索出的独特路径。在亚普汽车部件等龙头企业车间里,由本土科研团队研发的轻量化材料技术,直接推动新能源汽车部件成本降低20%;而扬州激光产业园的快速崛起,则得益于中科院扬州中心等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这种“产研共舞”模式,使得扬州工业规模总量实现跃升的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持续提升,如同给传统产业装上了“智能心脏”。今年9月召开的全市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推进会进一步明确:未来三五年,扬州将冲刺“万亿俱乐部”,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高地。

  政策生态:从“栽盆景”到“育森林”

  扬州的创新密码还藏在政策设计的系统性中。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个着力点”战略,将人才引育、平台建设、金融支持、营商环境等要素编织成网。例如,通过建设扬州大学科技园、西安交大科技孵化器等载体,形成“高校院所—孵化器—产业园”的创新走廊;而“科技贷”“人才贷”等金融工具,则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初创企业的成长全周期。这种生态化培育模式,使得扬州在2023年“十四五”攻坚年中,实现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等指标的倍数增长。

  市民身边的“创新温度”

  科技创新不仅是经济报表上的数字,更转化为市民可感知的生活品质提升。在扬州经开区,昔日的工业厂房正变身为智慧社区,嵌入物联网技术的垃圾分类系统让居民体验到科技便利;广陵新城的“城市大脑”通过大数据分析,将早晚高峰拥堵指数降低15%。这些变化印证了扬州市政府的理念:产业科创名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再从生产线融入生活圈。

  站在“十四五”中程回望,扬州以创新为笔,在江淮大地上绘就了一幅产城融合的新画卷。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这座兼具“古韵”与“智感”的城市,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对于投资者而言,这里是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布局沃土;对科研人员来说,这是成果转化的理想试验场;而市民们则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看见更富活力的城市未来。正如扬州市委主要领导所言:“今天的创新投入,就是明天的发展质量。”产业科创名城的扬州实践,正在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一份可借鉴的发展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