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小城市撬动大格局
近年来,扬州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这座千年古城正以“一盘棋”思维为引领,将地方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担当精神。从产业协同到公共服务共建,从创新驱动到民生保障,扬州以务实行动诠释了“小城市”如何撬动“大格局”。
主动融入“国家棋局”:找准定位的扬州实践
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扬州始终秉持“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与兄弟城市形成深度联动。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潘国强多次强调,要通过“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科教资源交流合作、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大抓手,打破行政壁垒。这种思路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已初见成效——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智造”赋能典型被央视报道,展现了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转型融入流域经济新图景的路径。值得注意的是,扬州并非简单承接产业转移,而是通过“考核指挥棒”机制推动各地在高质量发展中比学赶超,形成差异化竞争态势。

“三三制”方法论:小支点撬动大协同
在具体实施层面,扬州创新提出“三三制”工作法,将宏观战略分解为可操作的行动方案。例如在跨区域合作中,聚焦“三个名城”建设目标(先进制造业、文化旅游、生态宜居),通过“每月调度、季度观摩、年度考评”的闭环管理确保落实。这种机制如同精密齿轮,将政策语言转化为项目清单:2025年推出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十条措施》便是典型,既呼应了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又以“就业蓄水池”概念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离退休干部之家的社团党建创新同样体现这一思路,通过功能型党组织激活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

担当精神的温度表达:硬实力与软服务并举
扬州的担当不仅体现在经济指标上,更渗透于民生细节。在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探索医保结算、公交卡等“一卡通”跨城应用,让“一体化”具象化为市民的日常体验。这种“软连接”如同毛细血管,将区域合作的养分输送到每个细胞。而在硬核创新方面,扬州经开区企业联合高校建立的产学研平台,正成为长三角科创走廊的重要节点——就像搭积木一般,将分散的科教资源重组为协同创新的模块化体系。

未来启示录:区域协同的扬州样本

当很多城市还在讨论“虹吸效应”时,扬州已探索出“反磁力中心”的成长路径。其经验表明:区域发展不是零和博弈,关键在于找到特色化分工的生态位。正如市长所言,“争第一、创一流”的精神状态,本质上是对担当精神的另一种诠释——既要抬头看路明确国家战略方向,又要低头深耕培育本土优势。这种“上下结合”的发展哲学,或许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区域协调发展的破题密钥。

站在“十四五”中局回望,扬州以不足江苏4%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区域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其故事告诉我们:城市的能级不取决于行政级别,而在于能否在国家战略坐标系中找准自己的方位。这种自觉的担当,恰是区域经济从物理叠加走向化学反应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