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文化基因撬动经济新引擎
扬州,这座被大运河滋养了250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正以独特的文化基因撬动经济发展的新杠杆。当许多城市仍在探索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路径时,扬州已悄然将诗词里的烟雨楼台、漆器上的千年工笔,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密码。这座城市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引擎。
千年文脉:经济发展的深层土壤
漫步扬州,文昌阁的晨钟与广陵琴派的余韵交织,东关街的青石板与漆器厂的雕刀声共鸣。这里的文化资源如同"活态博物馆"——城区内现存历史建筑达438处,古树名木超过2000株,大运河扬州段更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扬州人深知,文化资源若只停留在保护层面,便如同锁在保险箱里的古画,难以焕发现实价值。近年来,扬州通过"考古式发掘"与"创意式转化"并举,让文化资源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参与。例如,将传统园林营造技艺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使"扬州工"成为高端文旅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流量变增量:文化IP的产业魔法
在数字经济时代,扬州敏锐捕捉到"文化流量"的经济转化潜力。个园何园不再是单纯的旅游景点,而是通过AR技术重现盐商生活场景,衍生出沉浸式剧本杀、数字藏品等新业态,单项目年营收增长达37%。更值得关注的是"非遗+"模式的裂变效应:漆器大师工作室与时尚品牌联名,让传统技艺走进米兰设计周;淮扬菜大师直播教学,带动预制菜产业规模突破50亿元。这种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商业符号的能力,使扬州实现了从"卖门票"到"卖生活方式"的跃升。

科技赋能:古老技艺的当代重生
在扬州486非遗集聚区,激光雕刻机正与扬州剪纸传承人合作,将原本需要半月完成的复杂图样压缩至3小时。这不是传统向现代的妥协,而是"双赢式创新"——科技提高了生产效率,手工确保了艺术灵魂。市政府每年投入专项经费3000万元,支持漆器、玉雕等传统工艺进行数字化改造,仅2024年就新增文化科技融合企业28家。这种"文化×科技"的化学反应,让扬州三把刀(厨刀、理发刀、修脚刀)等老行当孵化出智能护理设备、分子美食实验室等新产业。

人才磁场:创意经济的核心动能

文化经济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扬州实施"文化工匠"计划,既设立大师工作室传承技艺,又与清华美院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近三年引进文化创意人才1200余人,其中非遗新锐设计师占比达45%。这些"文化创客"正在重塑产业格局:90后团队开发的"运河密码"文创系列,将古运河水文志转化为潮流饰品,单月众筹金额突破80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推出"文化人才安居工程",提供从创业孵化到市场对接的全链条服务,使扬州逐渐成为长三角文化人才的"强磁场"。

全域融合:文化经济的生态构建
扬州的文化经济战略绝非单点突破,而是构建"文化-产业-城市"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通过"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建成城市书房42家,每年举办文化惠民活动超2000场,这些看似不直接产生GDP的投入,实则培育了文化消费的土壤。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古城保护-新区开发-乡村联动"的梯度发展:瘦西湖板块主打高端文旅,生态科技新城聚焦数字内容产业,高邮菱塘乡发展民族风情旅游。这种全域融合模式,使扬州文化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五年保持在12%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站在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眺望,扬州正书写着文化经济学的新范式。当别处还在争论"要文化还是要经济"时,这里已用实践证明:文化厚度决定经济高度。从谢馥春香粉店的电商转型,到扬州运河大剧院的国际演艺合作,千年文脉跳动的每个音符,都在为高质量发展谱写乐章。这座城市提醒我们:唯有将文化基因植入产业肌理,才能让经济发展既有速度,更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