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聚焦>正文

誓不遗忘

时间:2025-09-29作者:扬州新闻网阅读:6分类:本地聚焦

  深秋的北京,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颤巍巍地走进国家图书馆。在古籍阅览室,他小心翼翼地展开一本泛黄的日记本,纸张脆得仿佛一触即碎。这已是第九十三岁的退休历史教师张明远连续第七年来到这里,续写他那本名为《誓不遗忘》的个人史。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位老人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一段不应被尘封的记忆。

  “1942年冬天,我十岁。那天清晨,村口的狗叫得特别凶。”张明远用依然稳健的笔触写下这句话时,眼角泛起泪光。他的《誓不遗忘》始于个人童年记忆,却串联起整个民族的历史脉络。这本持续书写了二十余年的手稿,如今已积累了四十余万字,记录了一个普通中国家庭跨越八十年的悲欢离合。

  在张明远的笔下,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数字和事件。他记得母亲在战乱中用最后一块银元换来的糯米糕的甜味,记得邻居陈大叔冒着生命危险为他们送来的半袋红薯,也记得第一次看到红旗在天安门前升起时,父亲默默流下的眼泪。“这些细节,才是历史真正的温度。”张明远说,手中的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在与时间对话。

  《誓不遗忘》不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是一部民间修史的典范。张明远在记录自己经历的同时,广泛搜集了亲友、邻居的口述历史,查阅了大量地方志和档案资料。他的小书房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笔记本,按照时间顺序整齐排列,每一本都标注着详细的日期和事件。“记忆会模糊,但白纸黑字不会说谎。”

  特别令人动容的是,张明远在记录历史时始终坚持“求真存实”的原则。他既描写了抗战时期乡亲们团结互助的感人场景,也不避讳特殊年代里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他在手稿中写道,“唯有直面真相,才能汲取真正的教训。”

  五年前,张明远开始将《誓不遗忘》的部分章节数字化。在孙子的帮助下,他学会了使用扫描仪和电脑,一字一句地将手写内容转换为电子文档。“我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这些记忆应该流传下去。”他说这话时,目光坚定而清澈。

  令人欣慰的是,张明远的坚持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附近大学的历史系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帮助他整理和校对文稿;社区图书馆为他举办了小型展览,展示《誓不遗忘》的珍贵片段;甚至有不少年轻人开始效仿他,记录自己家族的历史。“没想到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带动这样的风气。”张明远欣慰地说。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誓不遗忘》的存在显得尤为珍贵。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军评价道:“张老先生的工作提醒我们,在宏大叙事之外,每个普通人的记忆同样构成历史的肌理。这些鲜活的个体经历,是我们民族共同记忆不可或缺的部分。”

  随着年事渐高,张明远写字的手开始颤抖,但他依然坚持每天记录。“昨天,重孙女问我什么是粮票,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向她解释。”他在最新一页写道,“这些孩子们不曾经历的过去,正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来路。”

  夜幕降临,张明远合上日记本,仔细地系好丝带。窗外华灯初上,城市的霓虹照亮了他布满皱纹的脸。“或许有一天,会有人继续写下去。”他轻声说,眼神中满含期待。

  《誓不遗忘》的故事还在继续。在张明远看来,记录本身就是对遗忘最有力的抵抗。在这个变化太快的时代,这些朴素而真诚的文字,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提醒着人们:唯有铭记来路,方能看清前程。

上一篇:解放3:主攻方向

下一篇:记忆提取

相关文章:

1.消失的子弹(粤语版)2025-09-29

2.誓不遗忘2025-09-29

3.解放3:主攻方向2025-09-29

4.警花燕子2025-09-29

5.规则改变2025-09-29

6.法医秦明之致命小说2025-09-29

7.沃伦2025-09-29

8.被诅咒的游戏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