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大别山深处的柳溪村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中。村民李大山却没有像往常一样直奔自家茶园,而是揣上笔记本,急匆匆往村党群服务中心赶。“今天省里来的小吴记者要给咱们讲怎么用手机卖茶叶,去晚了可占不到好位置哩!”他嗓门洪亮,脚步生风。
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早已坐满了四里八乡赶来的乡亲。讲台上,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正熟练地连接投影设备。他叫吴哲,省报业集团派驻村里的首位“乡村振兴新闻官”。一个月前,当他拖着行李走进这个海拔800多米的山村时,不少老人还嘀咕:“这白白净净的娃娃,能干啥?”
“乡亲们看,这是我们为村里茶园设计的二维码。”吴哲点开手机页面,青山环绕的茶园全景图上,“柳溪高山茶”几个字徐徐展开,“扫码就能看到茶叶采摘、炒制的全过程,后面还链接了电商平台。”台下顿时响起一片交头接耳声。老茶农张全福扶了扶老花镜,凑到屏幕前仔细端详:“这东西真能让人隔着千里万里看见咱的茶叶?”
这个问题,吴哲用实实在在的数据作了回答。过去三周,他走访了全村37户茶农,为每户建立了农产品档案,拍摄了200多G的影像资料。在他的牵线下,首批试水的5户茶农通过网络平台售出春茶80多斤,均价较往年提高了三分之一。
新闻官带来的变化不止在田间地头。村小学的教室里,吴哲开办的“小小记者班”成了最受欢迎的课外活动。孩子们举着手机,学着构图、对焦,记录家乡的晨昏四季。五年级的留守儿童小娟在作文里写道:“吴老师让我发现,村口的古银杏树比电视里的明星还好看。”这些稚嫩的作品,经过吴哲的指导,陆续登上了省少儿报刊的专栏。
夜幕降临时,村委会二楼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吴哲在这里整理当天的采访笔记,撰写《柳溪村乡村振兴周报》,同时维护着村里新开通的微信公众号。“新闻官不是来猎奇的旁观者,”他在工作日记中写道,“而是要成为乡村故事的深度参与者和专业讲述者。”
他的参与远比想象中更深。了解到村里留守老人看病难,他联系省城医院开通了远程问诊平台;发现村民文化活动单一,他组织起了第一届“柳溪春晚”;甚至谁家夫妻吵架、邻里纠纷,也会找“小吴记者”评理。渐渐地,“有困难找新闻官”成了村民的口头禅。
这个周末,吴哲格外忙碌。他正帮着村里筹备首届“云上采茶节”,要通过直播把深山茶香送到千家万户。村支书拍着他的肩膀感慨:“你带来的不光是技术,更是思路。以前我们守着金山银山不知怎么变现,现在才知道,好故事也能变成真金白银。”
山风拂过层叠的茶田,吹动着吴哲手中无人机的旋翼。显示屏上,柳溪村的轮廓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丹青。他小心操控着设备,镜头掠过青石板路、炊烟袅袅的屋舍、漫山遍野的茶丛,最后定格在村委会门口新挂的牌匾上——“柳溪村数字服务中心”。透过取景框,他看见张全福正对着手机镜头笨拙而认真地介绍今年的新茶,看见李大山带着收购商走进茶园,看见小娟举着作业本向他跑来。
在这个曾经信息闭塞的山村,新闻官带来的不仅是镜头和笔杆,更是一道连接山内山外的桥梁。当古老的村庄与崭新的传播方式相遇,当沉默的土地学会讲述自己的故事,乡村振兴的篇章正在每一帧画面、每一个文字中悄然书写。而吴哲知道,他的使命就是让世界听见柳溪的心跳,让柳溪看见世界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