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民生>正文

长大就得死

时间:2025-09-22作者:扬州新闻网阅读:12分类:社会民生

  在城市的霓虹闪烁与高楼缝隙之间,一种无声的焦虑正在年轻一代中蔓延。它不是突如其来的风暴,而是日渐渗透的寒意,悄然侵蚀着无数刚刚推开成人世界大门的年轻人。我们暂称之为“长大就得死”现象——并非指肉体的消亡,而是对激情、梦想与生命力的缓慢告别。

  二十三岁的林小雅(化名)去年从一所重点大学毕业,顺利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内容运营。清晨八点,她挤进沙丁鱼罐头般的地铁,在令人窒息的拥挤中刷着手机。屏幕上,大学时期的朋友正在西北环线骑行,古铜色的皮肤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她轻轻划过,点开工作群,开始处理一天的信息。晚上九点,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她揉了揉干涩的眼睛,盯着电脑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光标,感觉自己的青春正被一点点抽离,存入一个名为“KPI”的账户。“有时候觉得,毕业那个夏天,那个敢想敢做的自己已经‘死’去了。现在只是一个按时反应、避免出错的躯壳。”她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

  林小雅的感受并非孤例。在社会学学者与心理学专家看来,这种“成年即幻灭”的普遍心态,是高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与个体精神世界之间产生巨大张力的结果。著名社会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明启指出:“我们过去用‘青春期’来描述一个充满叛逆、探索和不确定性的阶段。但现在,这个阶段被极大地压缩了。年轻人仿佛被一条无形的传送带,从校园直接运送至一个高度标准化的‘社会人’岗位。他们被要求迅速成熟、稳定、承担责任,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试错和缓冲的空间。这种‘断崖式’的成长,必然伴随剧烈的心理阵痛和自我认同的迷茫。”

  这种“阵痛”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是经济独立的压力。高昂的房价、竞争激烈的职场、并不丰厚的起薪,让许多年轻人从踏入社会的第一天起就不得不精打细算,曾经的浪漫主义情怀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其次是社会时钟的催迫。“三十而立”的传统观念与现代“成功学”交织,仿佛有一根无形的鞭子,抽打着每个人不停向前奔跑,结婚、买房、晋升,一步慢则步步慢的焦虑如影随形。最后是精神生活的匮乏。在“996”甚至“007”的工作节奏下,发展个人爱好、进行深度思考、维系亲密关系都成为一种奢侈。生活被简化为工作与休息的二元交替,生命的丰富性被大幅削减。

  然而,人类精神的韧性总在寻找出路。面对这种“规训”,年轻人也开始以各自的方式进行着沉默或主动的抵抗。有人选择成为“斜杠青年”,在主业之外开辟一片能体现自我价值的自留地;有人践行“躺平哲学”,主动降低欲望,拒绝被卷入无休止的竞争循环;也有人像林小雅一样,在日复一日的常规中,小心守护着内心微弱的火苗。“我报名了一个周末的油画班,”她说,“每次调色的时候,才感觉时间真正属于自己。那个感觉,很像活着。”

  心理咨询师王薇从业超过十年,她发现近年来咨询的年轻客户显著增加,问题多集中于存在性焦虑和意义感缺失。“他们最常见的疑问是:‘难道人生就是这样了吗?’这并非矫情,而是非常真实的困惑。我们的社会教会了他们如何生存,却没有很好地教会他们如何生活。”她建议,社会应当提供更宽容的环境,允许年轻人有更多元的成长路径和人生选择,同时,个体也需要主动进行“精神健身”,有意识地寻找和创造生活的意义,而非被动接受外界定义的标准模板。

  “长大就得死”与其说是一个绝望的论断,不如说是一声尖锐的警钟。它敲给每一个匆忙赶路的成年人,提醒我们在成为合格的“社会零件”之余,切勿遗忘那个曾经充满好奇、热血与梦想的自我。生命的真正成长,不应是纯真与热情的葬礼,而应是在认清现实的重力之后,依然有勇气选择飞翔的姿态。如何在社会化与个性化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成长不再是生命的减法而是加法,这是时代留给每个人的必修课。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次对内心声音的倾听,对微小热爱的坚持,以及对另一种可能性的勇敢探寻之中。

上一篇:长江7号爱地球

下一篇:镜中人

相关文章:

1.囧人之越挠越痒2025-09-24

2.前路漫漫2025-09-24

3.前度(粤语版)2025-09-24

4.侍神令2025-09-24

5.回路人生2025-09-24

6.四角关系2025-09-24

7.作战2025-09-24

8.你好世界202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