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稿】夏日的午后,豫东南一座小城的旧街区里,拆迁队的白漆“拆”字在斑驳墙面上格外刺眼。杂货店老板老陈蹲在门槛上,望着对面已经搬空的理发店出神。他的土狗阿黄不安地吠叫着,仿佛感知到主人内心的波涛。这个场景,恰似电影《鸡犬不宁》中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命运写照。
由新锐导演李哲执导的黑色喜剧《鸡犬不宁》正在全国院线热映。这部以城镇化进程为背景的作品,通过一个江南小镇的拆迁风波,展现了市井百姓在时代变革中的生存困境与人性抉择。影片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老理发师、杂货铺老板娘、养猪专业户等小人物,记录他们在得知老街即将拆除后的七十二小时。
影片中,剃了四十年头发的老师傅守着祖传理发店不肯搬迁,却在深夜偷偷擦拭剃刀;养猪户为争取补偿款,连夜将二十头猪赶进自家院子;杂货店老板娘一边计算搬迁成本,一边偷偷给流浪猫喂食。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生活的沉重。
“我们想展现的不是是非对错,而是变革中人的真实状态。”导演李哲在采访中表示,“就像电影里那个反复出现的镜头:拆迁办公室的规划图上画着漂亮的高楼大厦,而窗外正是那些即将消失的青瓦飞檐。”
值得关注的是,影片采用方言对白与自然光拍摄,大量启用非职业演员。卖猪肉的摊主、修自行车的师傅、居委会大姐等角色均由真实从业者出演,使影片散发着纪录片式的真实质感。摄影师巧妙运用长镜头跟随人物穿梭在迷宫般的街巷中,仿佛带领观众走进一个正在消逝的世界。
影片中段有个意味深长的场景:拆迁动员会上,开发商播放着炫目的规划宣传片,而台下居民们关心的却是“祖传老宅的砖雕能不能保留”“院子里的石榴树要不要移栽”。这种发展与传承的碰撞,成为影片最动人的张力所在。
社会学者王教授指出:“《鸡犬不宁》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评判,既没有将开发商妖魔化,也没有把居民理想化。我们看到的是每个角色都在为自己的生活挣扎,这种复杂性正是当下社会的真实镜像。”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在幽默外壳下藏着深沉的人文关怀。当居民们最终签下拆迁协议时,镜头掠过他们小心翼翼收藏的老照片、百年老店的招牌、甚至是从梁上取下的燕子窝。这些细节无声地诉说着人们对故土的情感羁绊。
影片结尾处,初春的细雨中,推土机开始作业。突然,银幕上出现长达三分钟的空镜:被遗弃的街巷里,野狗在徘徊,家猫在断墙上踱步,最后一只公鸡跳上残垣引颈长鸣。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镜头,让许多观众潸然泪下。
《鸡犬不宁》没有给出简单的解决方案,就像生活本身那样复杂多义。但它成功记录了转型期中国的某个切面,那些鸡飞狗跳的喧闹背后,是我们这个时代共同的精神乡愁。正如影评人所说:“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所谓进步,往往意味着与一部分的自己告别。”
据院线数据显示,该片排片率正在稳步上升,很多观众表示会带父母二刷。或许因为影片触碰了中国人共同的时代记忆——那些消失中的老街巷,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密码。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鸡犬不宁》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时代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