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便民信息>正文

鲁迅

时间:2025-09-22作者:扬州新闻网阅读:13分类:便民信息

  【本报专稿】深秋的北京,微凉的风掠过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的青砖墙檐。这是一座看似普通的四合院,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先生曾在此居住。近一个世纪后,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仍在此驻足,透过窗棂凝视书桌上那盏锈迹斑斑的煤油灯,仿佛能看见那个伏案疾书的身影。

  今年恰逢鲁迅发表《狂人日记》105周年,中国现代文学馆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鲁迅作品年销量持续突破百万册,其中《呐喊》《彷徨》稳居高校借阅榜前十。这些诞生于百年前的文字,为何仍在叩击着当代人的心灵?

  “鲁迅从未远离我们。”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清民指着研究室里泛黄的《鲁迅全集》说道,“他笔下那些麻木的看客、挣扎的知识分子、困顿的底层民众,在今天的社会镜像中依然能找到对应。这种跨越时代的共鸣,正是鲁迅思想的穿透力。”

  在长三角某科技产业园,26岁的程序员陈涛创建的鲁迅语录bot拥有82万粉丝。每晚十点,他会精选一条鲁迅语录推送:“譬如‘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疫情时期这句话被转发了十几万次。”令人意外的是,粉丝中35岁以下群体占比达74%,最受欢迎的是“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这种青年群体的自发拥抱,在鲁迅纪念馆馆长王锡荣看来并非偶然。“当下年轻人面临内卷压力、身份焦虑时,鲁迅那种‘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的清醒,‘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恰恰提供了精神支撑。”他注意到,近年来“鲁迅语录”在社交平台的二次创作层出不穷,从漫画插画到短视频解读,新生代表达着他们对鲁迅的独特理解。

  影视领域也出现新动态。导演徐纪周透露,正在筹备一部以鲁迅最后十年为背景的传记电影:“我们要展现的不是神坛上的斗士,而是会在厦门大学相思树下散步、在上海内山书店与友人畅谈的周树人。他的绝望与希望、冷峻与温热,这种复杂性才是最有魅力的。”

  鲁迅的精神遗产同样在海外焕发生机。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王德威的研究显示,近五年全球新增鲁迅研究专著47部,其中《阿Q正传》在非洲多个国家成为研究后殖民主义的重要文本。“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对压迫的反抗,构成了世界性的对话语言。”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曾在访谈中坦言,自己年轻时通过鲁迅作品“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批判精神”。

  不过也有人提出不同声音。青年批评家李静在《当代文化观察》撰文指出,要警惕将鲁迅符号化、鸡汤化的倾向:“当我们用‘鲁迅说过’来为自己的观点贴金时,可能恰恰背离了他独立思考的精神本质。”

  黄昏时分,绍兴鲁迅故里的三味书屋迎来当天最后一批游客。讲解员指着鲁迅刻着“早”字的课桌告诉记者,今年参观者中在校学生比例同比上涨30%,很多孩子能熟练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片段。一个七年级学生在本子上工整抄写:“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夜色渐浓,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展览厅即将闭馆。玻璃展柜里,《新青年》杂志的发刊词微微泛黄,那句“豫才先生之于现代中国,犹如普罗米修斯之于人类文明”的评语依然清晰。窗外长安街华灯初上,车流如织的光带蜿蜒向远方——这条鲁迅曾经无数次走过的长街,如今已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但那些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追问,依然在新时代激起深沉回响。

上一篇:魔都凶音

下一篇:铁手无情

相关文章:

1.你好,李焕英2025-09-24

2.国民警卫队2025-09-24

3.勇敢风暴2025-09-24

4.回到荒野2025-09-24

5.四大名捕22025-09-24

6.回阵2025-09-24

7.囚车驶向圣地2025-09-24

8.初恋未满202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