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镇青砖铺就共治新田园
在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的东北部,一座名为李典镇的小镇正以青砖为笔、共治为墨,悄然绘制一幅新时代的田园画卷。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治理与人文共鸣,一条条青砖铺就的小路不仅连接了村庄的角落,更串联起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青砖铺路:从“痛点”到“亮点”的蜕变
长期以来,农村菜地周边道路的“脏乱差”是李典镇环境治理的顽疾。泥泞的土路雨天难行,杂物堆积的边角影响美观,居民对此颇有怨言。2025年以来,镇政府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创新采用青砖铺设技术,对传统菜地实施道路硬化工程。通过青砖围合矮墙的建设,原本杂乱的菜地边缘被规整的矮墙与砖路取代,既保留了田园功能,又提升了整体美观度。

青砖铺设并非简单的“一铺了之”。施工中,李典镇选择了两种主流工艺:干铺法与湿铺法。干铺法通过预留砖缝适应热胀冷缩,避免路面变形,施工便捷且效果整洁;湿铺法则以砂浆粘合,更适合高负荷区域。这种因地制宜的技术选择,既保证了实用性,又延续了江南水乡的古朴韵味。如今,漫步在李典镇的街巷间,青灰色的砖路与绿意盎然的菜畦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立体版的《耕织图》。

共治机制: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
环境改善的可持续性,离不开长效机制的支撑。李典镇负责人明确表示,镇政府通过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日常巡查防止问题反弹,同时以宣传引导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这种“共治”理念渗透在细节中:商户主动维护门前砖路清洁,村民轮流监督公共区域卫生,甚至非遗传承人也成为环境文化的传播者。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将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通过“党建+能人”模式,汇聚了烙画传承人孙传海、刺绣匠人董洁等本土人才,定期在党群服务中心开展非遗活动。居民在体验技艺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这种文化凝聚力反过来又促进了环境治理的自觉性。小乾村更探索“党建+数字化”路径,搭建智慧平台整合资源,让居民通过手机就能反馈环境问题,实现治理效率与透明度的双提升。

田园新貌:环境治理的“乘法效应”
青砖铺路的物理变化,催生了更深层的化学反应。道路整洁后,村民更愿意走出家门,自发组织起广场舞、读书会等社区活动;菜地规整化带动了邻里纠纷减少,公共空间利用率显著提高。一位参与巡查的村民坦言:“以前觉得环境是政府的事,现在明白干净的路面是大家的脸面。”

这种变化与李典镇“文治+凝聚”的治理思路不谋而合。非遗夜市、四点半课堂等活动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更成为居民交流的纽带。正如镇干部所说:“青砖铺的是路,连的是心。”环境改善带来的获得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站在2025年年中回望,李典镇的实践为中小城镇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青砖与共治,一实一虚,却共同构筑了环境提升的“双螺旋结构”——前者解决表象问题,后者激活深层机制。未来,这座小镇还计划将经验扩展至更多领域,让“新田园”的理想照进更多角落。